top of page
觸感藝術空間
支持我們
主頁
觸感藝術簡介
第十屆觸感藝術節
第一階段展覽
第二階段展覽
第三階段展覽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
第一階段展覽:行行企企
第二階段展覽:走走趯趯
精選片段
第八屆觸感藝術節
展覽I 「每日」
展覽II 「每月」
展覽III 「每年」
視障藝術家專訪
活動紀錄片
觸感藝術新領域 2020
大師工作坊及研討會
核心小組成員
公開工作坊
觸感藝術隨筆
歷屆觸感藝術節
第一屆觸感藝術節
第二屆觸感藝術節
第三屆觸感藝術節
第四屆觸感藝術節
第五屆觸感藝術節
第六屆觸感藝術節
第七屆觸感藝術節
觸感藝術空間
「點掂?」展覽
「我地」展覽
「再初觸碰」展覽
「觸動潛能」展覽
精選文章及報導
相片及花絮
More...
Use tab to navigate through the menu items.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精選片段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
所有類別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16:14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第一階段展覽「行行企企」網上導賞 |The 9th Touch Art Festival Exhibition I “Hanging Around” Online Tour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藝術延展計劃2023 第一階段展覽:行行企企 空間是個抽象的概念:形狀、大小、遠近、高低、方位⋯⋯都會影響人對物體在空間內存在的認知,可直接可間接,可概括可細緻。人們從個體由生活經驗中獲得的空間認知再轉化為對各種空間關係的描述。在大自然中,蝙蝠、海豚使用回聲定位,夜間遷徙的禽鳥必須學習星座羅盤,龍蝦、海龜探測磁場來感知方向和位置,遠洋海鳥隨嗅覺線索順利歸巢,昆蟲用頭上觸覺探路⋯⋯那麼人類是否也有通過非視覺感知來測量空間的能力? 我們不用急著做科學實驗來證明什麼,首先可以從視障人士的生活技巧取經。導向竿作為觸碰的延伸,善用聽覺聲音導航,還有嗅覺、氣溫、濕度⋯⋯視障人士踏出的一小步,是用五感接收訊息的一大步。本屆觸感藝術節讓我們一起行行企企,不一定指肢體上的動作,更多是用創意和想像,去丈量我們身處的空間,繼而走走趯趯,左度右度,落手落腳創作,拓寬和探索城市空間對共融的新定義。 參展藝術家: 張啟富 趙惠芝 盧勁池 林希澄 張運澄(皮蛋) 甄偉龍 主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 The 9th Touch Art Festival: Touch Art Extension Program 2023 Phase One Exhibition: Hanging Around Space is an abstract concept. Irrespective of the shape, size, height or orientation of an object, it influences our spatial cogni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generally or specifically. Human defines space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our daily experiences. In contrast, animals in the natural world have honed specialized senses for locating position and direction: bats and dolphins use echolocation, nocturnal birds the constellation, lobsters and sea turtles the magnetic field. Likewise, oceanic seabirds navigate home with olfactory clues, and insects use their feelers to wind their way. On that account, do humans also have the ability to survey space through non-visual perception? We don’t need to rush to prove anything with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stead, we can learn from the life skills of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 They use the white cane as an extension of their touch while utilizing their hearing for navigation, as well as the sense of smel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very small step taken by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 is a giant leap to the perception of their five senses. In the latest edition of Touch Art Festival, let us start by “hanging around” to inspect the space we live in with creative thoughts and imaginations before ‘running errands’ in our city to dive into the creative process, broadening the definition and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an inclusive society. Participating Artist: Cheung Kai Fu Chiu Wai Chi Clayton Lo Lam Hei Ching Peter Chang Yan Wai Lung Presented by Centre for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Hong Kong Art Development Council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23:22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第二階段展覽「走走趯趯」介紹 |The 9th Touch Art Festival Exhibition II “Running Errands” Introduction
通達展覽是如何構成?如何讓不同能力人士共賞藝術?一起來聽聽策展人黃嘉瀛連同節目統籌Mandy為大家講解展覽背後的辛酸與進程,以及介紹各位視障及健視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去片!🎬 是次展覽作品涵蓋行為藝術、戶外雕塑、互動裝置等,展現了觸感藝術的多樣可能,期待您與我們共同分享多元社會及通達共融的願景。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逢星期一:下午2時-下午8時(公眾假期除外) 逢星期二-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下午8時 開幕:2023年9月16日 (六) 下午3時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更多展覽資訊: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主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場地夥伴:油街實現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2:28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活動紀錄片
在本屆觸感藝術節,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 以「觸感漫遊」為題,延伸出「行行企企」和「走走趯趯」的策展概念,探索空間與感知的關係,並藉此啟發人們對非視覺感知的探索。我們從視障人士的生活技巧中汲取智慧,如觸感認知和聽覺導航,用五感感知世界。觸感藝術節重新詮釋了身處的空間,開展了城市共融的新視野。 整年活動包括出訪藝文機構、工作坊、展覽、導賞團、講座和分享會等。前期活動中,CCCD與藝術家們遊走於香港各個藝文空間,進行藝術實驗和工作坊,體驗各種通達設施,並將所得的第一身體驗轉化為藝術創作呈現於第一階段展覽「行行企企」。同時,我們也積極與學校合作,將活動延伸至學校,促進學生對視障人士和觸感藝術的了解和關懷。而第二階段展覽「走走趯趯」,我們將藝術行動和實踐引入美術館、城市和社區,邀請大家一同走進展覽空間,細細品味作品的質感。 讓我們繼續攜手前行,將觸感藝術的理念推廣得更深遠,並期望實現每個人參與藝術活動的平等享受。之後也請大家密切關注觸感藝術的未來發展和動向! /關於觸感藝術節/ 💡網站:https://www.cccdta.com/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主辦: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場地夥伴: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油街實現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2:59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鄭婷婷
藝術家鄭婷婷通過縫製不同質感的布帶,讓觀眾與之互動,遊走在油街藝術空間並留下「到此一遊」的痕跡。原來,打結是視障人士的共同習慣,是藝術家與視障人士多個月交流後的發現,作品中的布帶就正正反映出藝術家的細膩觀察。歡迎你來到展覽,拿起一條布帶,繫上結,到此一遊! 鄭婷婷 (生於1990,香港) ,主要從事繪畫及素描創作,於2021年畢業於挪威卑爾根大學,完成其藝術碩士課程,其間亦涉足版畫。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擔任兼職導師。 鄭氏的創作往往從未知出發,去摸索某些混雜不明的氣氛,緩慢地過濾日常的艱澀和荒謬。她信任物料之間反覆的互動,能為尚未成形的感覺顯影。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3:14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甄偉龍
中秋佳節,萬家燈火慶團圓!藝術家甄偉龍為展覽《走走趯趯》製作了一系列互動燈籠,與大家同慶中秋。他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自製罐頭燈籠,以此追溯童年中自製玩具的愉快回憶。藝術家更貼心地為每個燈籠加上LED燈和聲效,通過滾動便可令燈籠上下轉動、發出聲響、褶褶生輝,讓視障人士和健視人士都樂在其中。我們在此也預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甄偉龍從事設計行業多年,在2003年右眼已開始黄班病變,但仍繼續設計工作。至2017年,左眼黄班出血及視網膜脫落,眼前漆黑一片,手術後只有黑白影像及沒了立體距離感覺。而右眼亦只剩一成視力。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1:18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張運澄(皮蛋)
張運澄(皮蛋)鍾情於以打油詩去記錄日常生活和詮釋作品意蘊。是次,他就將打油詩中的詞彙拆分,將其制作成點字字卡,讓參與者創造自己的句子和詞語。香港的點字是由粵語拼音已成,非常具備本地特色。而藝術家就想藉此方式來激發人們對於點字學習的興趣,並讓參與者親身感受視障群體學習點字的艱難。 張運澄(皮蛋)約1970年時因交通意外失明。今年是第九年參與《觸感藝術節》,是這個年度藝術節的忠實擁躉。在前幾屆的《觸感藝術節》曾和中學生一起創作陶瓷作品,亦曾和藝術家合作塑造自己母親的頭像。他最愛吃茶葉蛋,平時喜歡耍太極和學習形體舞蹈。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1:13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賴朗騫
大家知道自己耳朵的輪廓嗎?攝影藝術家賴朗騫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無論健視或是視障人士皆不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但當我們用手觸摸它們,它們的形狀與紋路便會慢慢呈現於我們腦海中,具像的耳朵將化為平面影像呈現於幻想中,繼而再透過手捏陶泥實現出立體耳朵。不如你也一起摸摸看,分辨一下自己或是別人的耳朵輪廓! 賴朗騫自2000年初開始從事攝影創作,期間曾專注於即顯膠片的創作。2013年始,他放棄使用專業相機而轉用手機拍攝,並無間斷地在社交平台發表作品。他透過放大圖像和裁剪圖片的過程,演練著一種獨特的觀看方法,並由此發展出一套隨拍美學,接近歇斯底里地將個人的視覺和觀點向觀看者推送。 賴朗騫曾參與的機構展覽包括巴黎東京宮的群展「Inside China [Journées Thématiques]」 (2015)、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香港攝影系列展覽二: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 (2010)及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 (2008)。他的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和M+視覺文化博物館收藏。他曾擔任攝影美術雜誌《KLACK》的編輯。於2018年出版個人專集《瞬間轉移》。 賴朗騫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2:03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林希澄
林希澄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紙張創作,她純粹的動機反映出童年記憶,以及對大自然的真誠喜愛和聯想。她喜以摺紙呈現反復的幾何結構。而今次她突破了自身和紙張的限制,使用玻璃纖維、樹脂去令輕巧脆弱的紙張堅硬地屹立於戶外,呈現出她童年時摺紙船的回憶,靜看它在水上漂浮、沈沒。 林希澄2020年自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同年首次接觸觸感藝術。近年熱衷摺紙,享受重複的幾何結構。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1:44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趙惠芝
藝術家趙惠芝首次大膽運用錄像和行為藝術去追溯自己童年時期對於父母在街市工作「走走趯趯」的辛勞景象。她也坦言今次的創作是她前所未有的嘗試和挑戰!擅於製作沙畫的她,今次把自己化成一粒沙,以卵石地作畫框,於上面來回走動,建構畫面。一起來感受藝術家對父母辛勤工作的致敬! 阿芝從小鍾情於繪畫,長期病患及視障無阻她成為全職沙畫師,透過沙粒和燈箱創造光影的故事。她亦擅長以塑膠彩作畫呈現她對色彩的敏銳和鍾愛。她曾獲邀參與不同活動節目及演出,包括「第十二屆香港文學節藝文薈:詩與沙畫的協奏」、「建行(亞洲)香港美酒佳餚巡禮」、「張敬軒 & Friends 新城台慶音樂會 2018」、「西貢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中樂演奏會」及於電視劇集《老表你好Hea》中客串及作沙畫短片製作等。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1:29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陳庭
藝術家陳庭擅長在城市中尋找被人棄置的物品,加以創作併賦予物品第二次的生命和旅程。她希望人們透過指尖觸碰作品的時候,打開想像,跟隨這些物品通往另一場旅途。展出的三件作品均以香港地名來命名,當雙手遊走在作品上,你又會否聯想起什麼地方和物件? 陳庭是一位香港藝術家,她從事影像、裝置、聲音和行為藝術,使用城市裡的尋獲物、現成物或另類物料進行創作,例如棄置的家具、不再使用的物品和工業用的廉價材料,甚至流通的文本及圖像,回應城市生活中可能被遺忘的想像,通常以意識流的形式呈現。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2:38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盧勁池
盧勁池的創作理念以人類作爲根本,通過探索觸感的能量,他善於塑造出物質與靈性相結合的虛擬世界。今次,藝術家虛構了一個瘋狂的文化保育項目──成立了「盲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工作室」,揭秘了歷屆觸感藝術節的考古工作。工作室成員池池大師為遺跡研究撰寫的玄學解讀報告;盧勁池示範以點字刻寫器材修習的傳統觸感秘學錄像;伍志鍵回應錄像而製作的刻板印章等,務求讓公眾了解觸感藝術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想知道藝術家到底發掘了什麽,就要親身來一探究竟! 盧勁池是香港藝術家,自中學起經歷視力退化、嚴重神經衰弱等問題,後因發現精神病的誤診本質,決意從人類的智慧起源入手,探索異質身體背後的生命奧秘,並修成正果,決定以觸感的能量傳送為媒介,導一切眾生進入物質與靈性徹底融合的可能世界。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1:47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蕭文衍
說到竹,大多數人也會想到竹作為建築材料的結實和柔韌度,而藝術家蕭文衍卻重新定義了竹的形態和質感。從高強度和具備韌性的,到轉化成鬆軟的竹絨,都是藝術家細膩地把竹刨絲而成的效果。讓我們一起聽聽藝術家如何轉換概念,又從視障人士身上得到了什麽啓發。 蕭文衍出生於1993年,2017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2021年成立個人工作室,現於香港從事藝術技術員工作,以及積極參與不同的藝術教育項目、項目和工作坊。喜歡以傳統工藝文化的內涵和發展作為脈絡,站在日常的視點上,通過對材料的探索和實踐,理解及尋求對工藝實踐的可能性和價值。現在,他想探索更多專業的教學活動和經驗,並在與個人創作的過程中對兩者作相互的整理。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播放影片
播放影片
01:15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藝術家-張啟富
張啟富平日最喜歡收集不同類型的物件,回收廢物升級再造。這次展覽,他把開心果外殼描繪成人的面容,制作不同樣貌與文字。寓意世界和平,每個人都像過新年般喜氣洋洋,世界沒有戰爭,生活無憂。 張啟富,四十歲開始視力減弱,現在有少於0.1%的視力。曾做木工,笑言自己未學滿師。他已連續六屆參與《觸感藝術節》。平時最愛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亦熱愛收集物件,把廢物再造。閒時喜歡做創作,以觸感感受生命。 第九屆觸感藝術節-觸感漫遊展覽《走走趯趯》 日期:2023年9月15日–2023年10月15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地下(香港北角油街12號,近港鐵炮台山站 A 出口) 詳情:https://www.cccdta.com/runningerrands /關於觸感藝術節/ CCCD於2013年策劃了全港第一屆觸感藝術節,打破一般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讓大眾透過其他感官進行藝術創作及欣賞藝術。觸感藝術提供視障人士欣賞藝術和創作的機會,而健視人士與大眾亦能透過觸感藝術來了解視障人士的世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