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人士分兩類,一類屬先天,一類屬後天。但同樣面對一個黑暗世界。
七十歲的莊心珍是新加坡備受尊重的藝術家,2005年獲頒發最高榮譽的文化獎。去年十二月她應邀來港作第三屆香港觸感藝術節的嘉賓, 参加座談會並主持工作坊。後天失明的莊心珍的多元多向度的作品,為觸感藝術的美學帶來多層次的思考。
觸感藝術的英文是「Touch Art」。「觸摸」(Touch)強調被手觸摸的物件所引起的感覺傳達,亦即是說,能被感覺到是作品的形狀和肌理,而不是它的顏色、線條、構圖、平面空間設計。所以,觸感藝術品強調其內容可以被觸摸得到,所以一幅海報或者一張照片不入此流。
莊心珍的作品,作為觸感藝術的展品,可以讓人用手用心感覺不同的物料, 不同的形狀, 更可就着作品題目, 隨意進入思考與想象。但莊心珍的眾多立體作品是給針對視覺接收的, 因為她屬後天失明, 有能力處理作品顏色與形狀,作品是讓看的或摸的, 可以由她決定。莊心珍去年十月下旬在「武漢中國融合藝術展」展出的十件人物纸雕塑是在玻璃箱內展示的,觀賞者遠觀或近觀, 都要隔着玻璃, 同樣的展品來到香港, 卻是讓觀眾以觸覺欣賞。(圖五)莊心珍製作三維作品時,有如健視人士,有一種雙重性,可以從視覺藝術或觸感藝術的角度創作。
又或者可以這樣說:在莊心珍未失明之前,她對藝術已有許多基本美學體驗,能夠用視覺語言去「觀賞」藝術。當她觸摸作品時,憑質感和造型,可以重塑昔日的視覺經驗。後天失明人士如莊心珍,憑着失明前的記憶,對一些視覺上美的東西留有概念,對他們來說,觸感經驗歸根到底仍是屬於視覺的。
那麼先天全失明人士的觸感世界是怎樣的呢?他們的黑暗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他們未見過顏色,但聞過氣味,聽過聲音和摸過物件的肌理形狀。所以觸感藝術必定是從以上三方面的經驗展開,不能把視覺語言詞彙加諸先天失明人士的觸感經驗。先天失明人士通過接觸作品,從肌理(粗糙或幼滑),物料(軟或硬),溫度(冷或暖),再加上作品的形狀、氣味、和聲音(如果有的話)產生想象。這想象不是由視覺觀念構成的,而是純感觸的。當這一大堆「觸感元素」在腦海裡出現時,失明人士會以建築一個「畫面」、一種「狀況」、一片「空間」,健視的無法用任何視覺語言去描述這個「情景」,因為它不是屬於視覺的。這個想象空間只有失明人士可體悟。假若他的文字功夫夠敏銳、夠熟練,他描述的想象一定是詩,因為詩是世界上最具想象力的空間:那裡沒有物理性的實體世界,是抽象的,難以言傳的;詩的世界是一個流動、變幻的世界。這種因觸感而產生出來的模糊想象,就是觸感藝術獨特的地方。當黑暗世界由溫度、肌理、形狀、物質特性、氣味和聲音構成時,任何對視覺現實參照的語言描述必定是一套污染的語言,窒礙了失明人士在黑暗中無約束的自由馳騁。因此,就由他們從觸摸作品開始,順應所受到的觸感,激發比健視人士更強的想象力,自行構築詩一般的世界。
無邊無界的想象,必須開拓另一種語言去展示,而這正正是觸感藝術等待進一步深入探索的美學領域。
唐錦騰編(2015)。香港視覺藝術年鑑。香港藝術發展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