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參展藝術家
張啟富,四十歲開始視力減弱,現在有少於0.1%的視力。曾做木工,笑言自己未學滿師。他已連續六屆參與《觸感藝術節》。
平時最愛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亦熱愛收集物件,把廢物再造。閒時喜歡做創作,以觸感感受生命。
林希澄於2020年自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同年首次接觸觸感藝術。近年熱衷摺紙,享受重複的幾何結構。
盧勁池是香港展能藝術家,自中學起經歷視力退化、嚴重神經衰弱等問題,後因發現精神病的誤診本質,決意從人類的智慧起源入手,探索異質身體背後的生命奧秘,並修成正果,決定以觸感的能量傳送為媒介,導一切眾生進入物質與靈性徹底融合的可能世界。
張運澄(皮蛋)約1970年時因交通意外失明。今年是第九年參與《觸感藝術節》,是這個年度藝術節的忠實擁躉。
在前幾屆的《觸感藝術節》曾和中學生一起創作陶瓷作品,亦曾和藝術家合作塑造自己母親的頭像。他最愛吃茶葉蛋,平時喜歡耍太極和學習形體舞蹈。
陳庭是一位香港藝術家,她從事影像、裝置、聲音和行為藝術,使用城市裡的尋獲物、現成物或另類物料進行創作,例如棄置的家具、不再使用的物品和工業用的廉價材料,甚至流通的文本及圖像,回應城市生活中可能被遺忘的想像,通常以意識流的形式呈現。
甄偉龍退休後專注篆刻年多,因突然眼疾而改習篆書。他已參展第四年篆刻及書法展覽。平時喜歡集郵,也參加了郵票展覽五年。
甄氏在2003年右眼已開始黄班病變,但仍繼續設計工作。至2017年,左眼黄班出血及視網膜脫落,眼前漆黑一片,手術後只有黑白影像及沒了立體距離感覺。而右眼亦只剩一成視力。
阿芝從小鍾情於繪畫,長期病患及視障無阻她成為全職沙畫師,透過沙粒和燈箱創造光影的故事。她亦擅長以塑膠彩作畫呈現她對色彩的敏銳和鍾愛。
她曾獲邀參與不同活動節目及演出,包括「第十二屆香港文學節藝文薈:詩與沙畫的協奏」、「建行(亞洲)香港美酒佳餚巡禮」、「張敬軒 & Friends 新城台慶音樂會 2018」、「西貢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中樂演奏會」及於電視劇集《老表你好Hea》中客串及作沙畫短片製作等。
蕭文衍出生於1993年,2017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2021年成立個人工作室,現於香港從事藝術技術員工作,以及積極參與不同的藝術教育項目、項目和工作坊。喜歡以傳統工藝文化的內涵和發展作為脈絡,站在日常的視點上,通過對材料的探索和實踐,理解及尋求對工藝實踐的可能性和價值。
現在,他想探索更多專業的教學活動和經驗,並在與個人創作的過程中對兩者作相互的整理。
鄭婷婷 (生於1990,香港) ,主要從事繪畫及素描創作,於2021年畢業於挪威卑爾根大學,完成其藝術碩士課程,其間亦涉足版畫。現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擔任兼職導師。
鄭氏的創作往往從未知出發,去摸索某些混雜不明的氣氛,緩慢地過濾日常的艱澀和荒謬。她信任物料之間反覆的互動,能為尚未成形的感覺顯影。
賴朗騫自2000年初開始從事攝影創作,期間曾專注於即顯膠片的創作。2013年始,他放棄使用專業相機而轉用手機拍攝,並無間斷地在社交平台發表作品。他透過放大圖像和裁剪圖片的過程,演練著一種獨特的觀看方法,並由此發展出一套隨拍美學,接近歇斯底里地將個人的視覺和觀點向觀看者推送。
賴朗騫曾參與的機構展覽包括巴黎東京宮的群展「Inside China [Journées Thématiques]」 (2015)、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香港攝影系列展覽二: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 (2010)及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 (2008)。他的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和M+視覺文化博物館收藏。他曾擔任攝影美術雜誌《KLACK》的編輯。於2018年出版個人專集《瞬間轉移》。
賴朗騫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
bottom of page